2025年7月,德国官员一句“如果美国想要战争,他们会得偿所愿”震动西方!
面对特朗普政府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全面征收30%关税的决定,德国从妥协转向强硬反制,甚至推动欧盟启动从未用过的“反胁迫工具”。
这种180度大转弯的背后,是中国给予的三件关键“法宝”:高层互访打开合作大门、七年贸易战逆势增长的实战经验、以及中德两大经济体联手形成的30万亿美元规模市场。
德国总理默茨年底将率大众、宝马等30家顶尖企业高管访华,寻找避开美国市场风险的新增长点。
特朗普政府2025年对欧盟的关税层层加码。4月提出20%关税,7月12日直接跳到30%,重点打击德国的汽车、机械和化工三大支柱产业。
这还没完:欧盟同时承受着25%的汽车关税和50%的钢铝关税,甚至传出要对欧洲药品加征100%关税的风声。
欧盟贸易代表连续6次飞往华盛顿谈判,试图将基准关税压到10%,但美国咬死15%-20%不松口。 7月20日,德国总理默茨终于拍桌:“美国政府不应低估我们反击的决心! ”
汉堡港的货轮数据揭示残酷现实:2024年德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10%,约1579亿欧元。 若关税落地,德国损失将超千亿欧元,汽车巨头大众、宝马的订单骤减将直接引发工厂裁员潮。
7月18日,德国要求欧盟委员会启动“反胁迫工具”(ACI)——这项从未启用的法律武器,允许欧盟对美国实施数字服务税、限制美企进入公共采购市场等非关税打击。
同时,欧盟火速拟定21亿欧元反制清单,锁定美国的花生酱、威士忌、化学品和飞机等商品加征关税。
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《图片报》上警告:“欧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。 ”此前德国还幻想特朗普的30%关税是“谈判策略”,但得知美国连汽车关税都不肯减免后彻底震怒。
一位德国官员直言:“所有选项都在桌上,包括让美国企业失去整个欧洲市场。”——要知道,美国企业在欧盟年营收超2万亿美元,谁也扛不住这种损失。
7月24日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紧急抵京。这场原定于年底的会晤提前半年,只因欧盟急需中国这张“经济安全网”。
2024年中欧贸易额超8000亿欧元,中国稳居欧盟最大贸易伙伴。
德国企业更深度绑定中国:宝马38%的销量依赖中国市场,大众CEO奥利弗·布鲁姆公开喊话:“与中国脱钩,德国将损失百万岗位! ”
默茨原计划年底访华,但美国关税逼他提前布局。
德国企业早已行动:宝马取消在美国建电池厂的计划,转而向沈阳工厂追加150亿投资;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投下100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项目,建成后将成为其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。
中国用七年实战给德国上了一课。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时,美国对华关税峰值达145%,中国反制125%。
结果2025年上半年,中国贸易顺差逆势冲到4.21万亿元,同比暴涨49.3%,相当于2024年全年顺差的70%! 关键秘诀就一条:独立自主的产业链。
从芯片到新能源车,中国靠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实现自给自足,同时开拓东南亚、非洲新市场。
比亚迪甚至通过“产业链大迁移”,绕过美国145%关税,让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飙到68%。
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印证效仿成果:2024年德国对华出口超1000亿欧元,同比增14%。 德国企业正学中国建立“供应链闭环”,大众在中国合肥扩建25亿欧元的创新中心,博世氢动力公司在重庆量产氢燃料发动机,1800台设备已装车投用。
中国第三法宝:30万亿美元联手
中德GDP总和超30万亿美元,联手形成的经济规模让美国不得不掂量。 德国看中中国两大硬实力:
更让德国心动的是中国“去美元化”布局。 德国央行已悄然增加人民币储备,并推动欧盟与中国建立本币结算通道。用德国工商界的话说:“跟中国赚钱是真金白银,跟美国混只有导弹和账单! ”
德国强硬反制已引发连锁反应。 欧盟内部长期亲美的荷兰、瑞典等国转向支持报复;东盟与中国达成近零关税协议;日本放弃固态电池研发,改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。连美国传统盟友都开始“向东看”。
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最终砸了自己脚。 欧盟21亿欧元反制清单让美国化学品、农产品出口商叫苦不迭;宝马电池厂迁往中国沈阳,导致美国俄亥俄州3000个岗位落空。
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:2025年第三季度,中欧贸易增长将助推德国GDP回升0.8%,而美国对欧出口可能萎缩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