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金融圈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美联储9月降息的“板上钉钉”。CME数据显示,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仅剩5.6%,而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高达94.4%。一时间,美股隔夜大涨,投资者们都在琢磨:这次会不会像去年一样,引爆全球市场?A股还能不能再来一次酣畅淋漓的大行情?
其实,这波降息预期背后,是美国7月就业数据意外“拉胯”。非农新增就业只有7.3万人,比市场预期差了不少,还不如前值的一半。失业率也攀升到4.2%。长江证券分析得很直接:就业走软、通胀压力缓解,加上贸易谈判有进展,美联储没理由不动手。高盛更是大胆预测,从9月起连着三次,每次25个基点,如果下个月失业率还往上蹿,说不定直接来个50基点。
但要说重演去年那种“大手笔”式暴力降息,其实难度挺大。2024年时,美国利率处于5%以上,空间充足;今年只剩4.25-4.5%,已经低了不少。而且,现在核心通胀还没完全服软,中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可能推高进口物价。所以,大概率还是按部就班地小步慢跑——先来25个基点,然后看经济脸色调整节奏。这和2019年那种风险管理式的小幅宽松倒挺像。
咱们国内这边,也早已开始为货币政策留好后路。今年央行已经全面降准、LPR也调了一把水。潘功胜行长多次表态,还有操作空间。如果美联储真动了,中国央行很可能采取“非对称”策略,比如只调MLF,不动LPR,一边稳增长,一边盯住汇率。不管怎么说,目前制造业PMI连着收缩、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、消费恢复不给力,需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给实体经济加把劲。而且中美利差现在倒挂,如果美国一放水,我们这儿顺势跟一点,有助于稳住资本流向和人民币汇率。当然,国内政策还是以自身需求为主,不会简单照搬老美节奏。
那么A股呢?大家最关心的是,这回能不能复制去年的大牛市?坦白讲,希望别太高。当初2024年9月底,那是跌到估值底部,再加上海内外政策共振、“国家队”强势托底,各路资金蜂拥而入才造就了一波急涨。但现在指数已经修复到3600点左右,不算便宜,“国家队”和增量资金虽然还在,但推动指数继续疯涨的动力明显减弱。不过,在流动性改善和估值修复支撑下,大盘继续上涨依然值得期待,只不过想要“一飞冲天”,恐怕难度比去年大多了。特别是没有超预期的大规模刺激出台,只能靠结构性机会发掘价值。
具体来说,可以关注三条主线:第一类是低估值蓝筹,比如银行、公用事业等受益利率下降;第二类是科技成长板块,如数字经济、新能源车等受益政策支持;第三类则看好消费周期品,比如食品饮料和煤炭。此外,要警惕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到海外需求变化影响,以及部分热门赛道出现估值分化风险。在操作层面,更建议控制仓位,多观察基本面变化,把握结构性机会,而不是盲目追高。
最后小编想问:当大家都憧憬着新一轮牛市的时候,你是否意识到市场环境早已悄然改变?面对风云变幻,是选择理智布局还是随波逐流,对待这个问题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