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近期的一场热身赛中,中国女篮以13分的差距败给了由非全部主力组成的澳大利亚二队,这场比赛的结果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,也暴露出一些潜藏已久的隐患。这场比赛发生在7月7日,距离亚洲杯的开战仅剩六天时间,球队的整体状态和战术体系引起了不少质疑。
比赛一开始,场上的局势就不容乐观。中国队的主要得分手李梦因伤缺席,导致球队在外线火力方面明显受挫。没有了她的稳定输出,球队的得分点锐减,外线投篮屡次失手,仅靠个别球员的拼劲支撑。但即便如此,她的缺阵依然让球队的攻击端变得捉襟见肘。作为队内的核心锋线,她在场上的作用不仅仅是得分,更是攻防转换和战术组织的中枢。她场均能为球队带来15分以上的贡献,球队若失去她的支撑,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替补。
从比赛的过程来看,防守端的问题也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澳大利亚的年轻队员发挥不错,利用内线空间频频得分,尤其是在篮下的拼抢中占据优势。中国队的内线在经历宫导上下调调整的情况下,明显显得力不从心。张子宇的轮休本是出于保护考虑,毕竟她连续出战四场高强度比赛,体能压力巨大。但是,战术层面上,这样的轮休还是让球队的阵容战斗力受到影响。
细究战术部署,显然在关键时刻缺少应变。对澳大利亚二队的比赛,教练组似乎还没有完全披露所有出手牌。尤其是在落后时,球队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。在场上,杨舒予和李缘两名年轻球员虽然展现出拼搏精神,但经验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。关键球的处理上,动作迟缓,决策犹豫,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成熟与冷静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即将到来的亚洲杯比赛。比赛安排极紧,7月13日就要迎战印尼,随后连续两天连续作战对阵韩国和新西兰。每场比赛间,球队几乎没有时间调整策略,也没有充分的体能储备。过去多届亚洲杯的经验告诉人们,强敌如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出线门槛很高,要想在小组赛中突围,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和稳定的发挥。
而此次热身赛的失利,也为球队敲响了警钟。过去几届的亚洲杯,中国队都没有拿到冠军,连续两届都败给了日本。到了去年世界杯,球队的表现虽然有所提升,但三分球的命中率依旧偏低,整体竞技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。此次比赛中,球队的三分命中率甚至跌破了28%,和去年世界杯的34%相比,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。
内线方面,局势也不乐观。李月汝因为韧带撕裂,比赛无法出场,黄思静还在康复中,球队的内线线阵几乎只剩下韩旭一人苦撑。韩旭在比赛中承担了大量的得分任务,场均出场时间达到35分钟,体能上的压力不言而喻。要持续保持稳定输出,不仅考验个人能力,更关乎团队整体轮转和调度。
或许有人会觉得热身赛的输赢无关大局,但从战术准备和人员配置来看,这场失利成了“镜子”。暴露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,后果可能很严重。尤其在即将到来的亚洲杯上,面对韩国等亚洲劲旅,如果不调整外线的命中率和攻防策略,战斗力显然难以满足目标。
比赛中的细节更是耐人寻味。比如,教练组在赛后清楚认识到,球队的三分线投篮迫切需要改善。最近几天的训练,恐怕大部分时间都在针对三分球展开。王思雨的组织能力虽然在过去有所保证,但在比赛中的发扬还不够充分。罗欣棫在欧洲锻炼出一定的三分技术,目前还未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。亚洲杯的目标不止是出线,更在于争夺冠军,且奥运资格的争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整体表现。
这次热身赛的失利,虽然不会直接决定亚洲杯的结果,但无疑让人们对球队的未来充满担忧。在比赛的细节中,灌输了不少教训。无论是外线火力的激活,还是内线的体能保障,似乎都还存在不小的磨合空间。球队的阵容调整和战术调整,能否在短时间内达成突破,成为接下来最为关注的焦点。从训练场到赛场,似乎一切都在为这个坚持已久的目标努力奋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