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次失误,比赛没结束,我的情绪就先倒地不起。
波黑队那边,球员表情松弛得像刚做完按摩,咱们中国男篮,却在场上演一出“后卫三人转”,全程自娱自乐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原来什么叫“气氛组”,什么叫“内线空气”。
胡明轩、程帅澎、廖三宁,仨人各自为战,球到手仿佛粘上了502,谁也别想碰。
大秋和余嘉豪,明明个头能顶俩,愣是没人管,站在篮下像在等快递,眼神一秒三问:哥们儿,能不能把球分我尝一口?
有时我真怀疑,这不是篮球比赛,是后卫的个人才艺秀。
胡明轩上来一通冲,眼里只有篮筐,旁边队友全成了背景板。
程帅澎偶尔来个假动作,像街球场上被“带节奏”的少年,结果球权一丢,直接送波黑队一个快攻。
廖三宁?
更像是闷头苦练一招“我打我自己”,全场传球数比掉的汗还少。
你说CBA训练营里教的不是团队篮球吗?
怎么出了国门,个个都变成了“独行侠”?
气氛全靠对手衬托,波黑队都看乐了,站着防守都能等你自己失误。
头一节我还在等奇迹,想着年轻人也许能打出点新花样。
可刚到下半场,内线两位就成了看客,像在舞台边上举着小旗,眼神里写满“我还活着”。
这比赛的热闹,都在外线。
可惜不是配合,是单打。
场边观众看得直呼离谱,解说员在麦里叹息:“中国队的内线优势去哪儿了?”
我只能在屏幕前干瞪眼,心想:要不你们把球权分配表也发我一份,我也想研究研究。
说到教练席,那画面更有戏。
暂停的时候,主帅皱着眉头走神,我怀疑他是不是在想晚饭点什么外卖。
临场指挥慢半拍,轮换节奏全靠感觉,仿佛在打王者荣耀,还得等队友上线。
球迷群里有人吐槽:“这战术安排,是不是还在用上个赛季的攻略?”
中国男篮后卫线问题年年摆桌面,年年没个说法。
每次亚洲杯一到,咱们就开始买彩票,希望能刮出个“传球大师”。
结果年年都刮出感冒药。
其实别说中国队,看看日本、韩国的小后卫,个子不高,组织配合却溜得飞起。
人家打的叫团队篮球,球在场上转得跟陀螺似的,人人都能出手。
中国队这边,后卫拿到球就像按了加速键,见谁都不认识,冲起来比高铁都快。
难怪网友调侃:“我怀疑这几位去打野球,都抢不到球权。”
这年头想靠单打独斗赢球,怕是得先问问数据——28次失误,亚洲杯八强都悬。
要说亮点,其实还有。
徐杰,别看个儿不高,脑子真灵,拿球会分、会组织,打得明白。
可惜这队伍里,传球成了稀罕事。
现在中国男篮最缺的不是高个,是能真正串联全队的“小指挥”。
NBA的球星再厉害,也得有个懂事的后卫带节奏。
中国篮球要是还沉迷于“我自己来”,迟早掉队。
球迷的吐槽我一条没落下:“这三大主力后卫,要是放野球场,估计连出场资格都悬。”
还有人说大秋和余嘉豪像“门神”,后卫压根不打算开门。
听着好笑,可想想也真无奈。
中国男篮这些年,阵容断档、战术老化,光喊口号没用,基本功才是王道。
你说这场比赛像不像一面镜子,把中国篮球的尴尬照得透透的。
每年都说“再等一年”,每年都被现实教做人。
想想十年前,姚明、易建联还在场上,后卫们哪敢这么独?
现在倒好,战术全靠“个人冲”,队友全靠“自己悟”。
亚洲杯、世界杯,咱们每次都是带着希望出门,带着失望回来。
这学费,交得有点太频繁了。
篮球可不是三个人的单口相声,也不是个人英雄电影。
你想赢球,得学会把球分出去,让大家都来一脚。
至于什么时候能等到这波后卫开窍?
谁知道呢,也许明年,也许下场,也许还是个谜。
评论区已经开锅了,谁有更毒的段子?
欢迎一起来切磋。
有时候真想问一句,那些还在坚持看球的朋友,你们是怎么扛过这些年的?
是不是每次看完中国男篮,心里都要自我安慰:“没事,反正明天还得上班。”
亚洲杯赢谁?
这个话题,你们先聊着,我去给大秋点个赞,毕竟他都快站成雕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