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动内需第一枪:让“银发旅游”点燃消费新引擎

2025-07-24 04:11 153

"大妈,您这翡翠镯子成色不对啊!"云南瑞丽的一家玉器店里,北京来的退休教师张玉芬把镯子往柜台上一撂,嗓门比广场舞音响还亮。这已经是她今年第三次被导游带进购物店,前两次在桂林和张家界买的黄龙玉,回家让儿子一鉴定全是染色货。老姐妹们在微信群里炸开了锅:"现在跟团游哪是看风景,分明是看导购脸色!"

张玉芬们的故事正在全国两亿多银发族中轮番上演。这些揣着养老钱、带着补偿心理想看看世界的叔叔阿姨,本该是旅游市场的香饽饽,硬生生被强制购物逼成了惊弓之鸟。文旅部去年接到的旅游投诉里,60岁以上群体占比高达37%,其中八成和购物陷阱有关。某旅行社经理私下嘀咕:"现在老年团报名表都得印两套行程,明面上写景点,暗地里标着购物点提成。"

在苏州平江路的评弹茶馆里,上海退休工程师老李头发现了新大陆。他跟着民宿老板推荐的本地向导,花五十块钱听了段《玉蜻蜓》,顺手买了评弹艺人自家炒的碧螺春。"这茶叶罐上还印着二维码,扫进去能看炒茶视频哩!"老李头在朋友圈晒的九宫格照片里,那张捧着茶叶罐的笑脸比在周庄买"免税翡翠"时真切十倍。像这样的微旅行产品,去年在长三角地区暴增两倍,复购率是传统老年团的五倍。

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最近出了件新鲜事。七十岁的武汉老太太王桂香,非要在当地农户家住满半个月,天天跟着主妇学做饵丝。她儿子在电话里急得跳脚:"妈您别是被传销洗脑了吧?"结果老太太寄回家的自制饵丝,让全家尝过后集体改了主意——今年春节全家人飞云南过年,就住那户农家。数据显示,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二次消费,是普通观光游的八倍以上。

青岛海滨的淡季来了,海鲜大排档老板赵大海却比往年忙活。自从文旅局推行"银发错峰卡",他的营业额在十一月反常地涨了三成。"这些北京上海来的老爷子们会吃啊!"赵大海边给清蒸梭子蟹摆盘边念叨,"他们专挑工作日来,点菜还要拉着厨师唠做法。"这种错峰消费正在改变旅游业的季节病,去年三亚淡季酒店入住率首次突破65%,其中银发族贡献了七成增量。

重庆洪崖洞的千厮门大桥下,老导游陈建国正在给新入行的徒弟们上课:"带老年团要像伺候丈母娘——行程表字体调大一号,厕所间隔不超过两小时,购物环节?最好让他们自己逛超市!"这位干了二十年的老旅游人亲眼见证,那些死磕购物提成的同行,现在连微信群都被大爷大妈们拉黑了。某在线平台数据显示,标注"无强制购物"的老年团产品,尽管价格贵三成,预订量却年增120%。

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停车场,来自杭州的退休医生周明远掏手机的动作把导游吓了一跳。原来他正在给刚买的牡丹银丝酥扫码付款——包装上的溯源码显示,这笔钱直接进了当地非遗传承人的账户。"我们这把年纪,就想花得明白。"周明远的话道破关键。去年开始试点的旅游消费透明化系统,让云南普洱茶、苏州缂丝等产品的投诉率直降六成。

夜幕降临时,桂林阳朔的月亮山下飘起鱼鳞状的晚霞。广州来的摄影发烧友老黄支起三脚架,镜头里是一群跳竹竿舞的当地老太太。"她们说跳满二十分钟能换张手工糍粑优惠券,"老黄笑着按下快门,"这可比导购塞给我的水晶项链有意思多了。"他不知道的是,这种文旅融合项目已带动广西山区五千多农户脱贫,银发游客的人均消费比普通游客高出四百元。

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迎来今冬第一场雪时,六十五岁的深圳阿姨林淑芬在中央大街的俄式面包店前排队。她手里攥着马迭尔宾馆的房卡——这是用去年参加"银发旅游调研"送的积分换的。"我们老年人不是图便宜,"她接过热腾腾的列巴时说,"是要那份被当回事的尊重。"数据显示,提供会员服务的适老化旅游产品,客户留存率高达78%。

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银发旅行故事,正在拼出一幅消费升级的新地图。当旅行社还在算计购物回扣时,聪明的目的地早已把菜市场变成体验馆,让公交车化身观光车,把非遗作坊开放成打卡点。毕竟,比起冷冰冰的玉石柜台,老人们更愿意为亲手捶打的糍粑付钱——那上面还粘着阳光的温度和人情的味道。
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
意昂体育介绍

产品展示

新闻动态

意昂体育